|
文化与翻译
Culture: 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kind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the habi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以这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I 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 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表达习惯。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到了俄国人口里便成了“穿着衬衣生下来的”;到英国人那里又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若要德国人说,确是“梳好了头才出世的”。再如汉语成语“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用法语说相当于“一块石头打两处”;用英文说是“一石打死二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俄语说法相当于“一枪打死两只兔子”;德语说法相当于“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
II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中英民族对于这两种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表现在大量的熟语中,这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如:
a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lead a dog’s life
b 瘦得像猴 as thin as a shadow
c 望子成龙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这是北京外语学院编的《汉英成语词典》给的两条英译:一条意译,一条直译,但在直译之后仍加了意译或解释,这一增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龙”是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人心目中“龙”则是神圣、帝王等的象征。
d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穷得像乞丐
e fishing in the air 水底捞月
III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译转换。如:
英语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类的话,汉译成“你好啊”也未尝不可,因为根据英美习惯,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
同样,在我国早有“民以食为天”这一吃饭问题最大的思想,因而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吃过了吗?”“吃饭了吗?”,河南农民在村边远远看见路过的陌生人爱说“吸烟吧”“喝茶吧”之类的话。在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别人是不是吃了饭或喝不喝茶,而只是一种招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或“不啦,不啦”,实际上是个应酬,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或热情。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
How do you do? B: How do you do? 或:A: Hi! B: Hi! 就行了。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如果被问者是英语民族的人,他心理上首先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对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所出现的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形成的词语,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字面上对应的表达法。虽然英语也有“He
ha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但译成“他从我嘴里拿去了面包”却不如“他砸了我的饭碗”这一译文好。因为原文的真正含义是“他抢走了我的工作”或“他断了我谋生的路”。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1.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1984.1.《翻译通讯》)
2. 杨永林:《文化比较研究与翻译》(1987.3.《中国翻译》)
3. 陈刚:《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1987.3. 《中国翻译》)
4. 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1986.5《中国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