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语教育经过多次起伏后,英语已恢复其主要外语的地位。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应进一步从语言规划上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对一些有关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我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英语专业的设置不应降底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加强研究生教学和博士生教学;注意当前的交际教学法呈现向交际———语法教学法过渡的动向。 关键词:外语教育;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交际———语法教学法 引言:外语规划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庆贺这些成就时,我们仍应找差距,发现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本文就个人的认识,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多半涉及政策性,我认为应从外语教育规划的高度解决,也就是说,由主管外语教育的官方或半官方部门研究处理。 外语教育规划对一个国家的强盛有很大作用。远的可举日本明治维新,为了赶超西方国家,当时的日本政府对英、法、德、俄等外语教育非常重视。近的应数美国的例子。1957年,当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动,顿时感到美国落后于苏联了。当时在任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立即组织班子调查研究美国落后于苏联的原因,发现关键是美国在教育制度上落后于苏联,具体表现在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三门学科上。为此,在总统领导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外语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总统出谋划策。① 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的大起大落,有不少是与外语规划有关的,如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应加强对外语规划的研究和讨论。有鉴于此,我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我不认为我的思考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大家都来思考,群策群力,我国的外语教育必将取得更大进步。思考一:我们需要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外语教育,为政府提供咨询。我们国家现有两个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个是外语专业的,一个是大学外语的,其下按主要外语语种分组。譬如说,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有英语组,是主管有关英语专业教育的半官方机构。与此相应的有各个语种的教学研究会,如英语教学研究会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这些机构互相很少通气,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本何尝不可,无奈英语专业搞了一个4级和8级英语水平考试,大学英语则定期有4级和6级英语水平考试。这两种水平考试的可比度如何?没人研究。这使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感到无所适从。人们不禁提出,这两种考试能否统一呢? 使事情复杂的是全国性的考试不止这两种。就在同一的教育部下的考试中心,与英国合作设计了全国英语水平考试(PETTS),其5个等级如下: 1级 初中毕业时的水平 2级 高中毕业时的水平,或高考水平 3级 大学英语4级 4级 大学英语6级 5级 相当于原有的EPT,合乎出国水平。 不仅如此,国家人事部另有专业人员职称英语考试。凡提中高级职称者都要通过这一考试。国家外国专家局则有BFT英语考试,其对象为企事业出国人员。这样,我们有必要把上面的问题重复一遍,这些品种多样的考试能否统一?谁来统一? 当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外语教育一起考虑后,尽管表面上互不搭界,其实不然。前几年,教育部在全国抓减负工作,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把英语课程标准作了调整,据说把中学英语大纲应掌握的单词量由1800个减为1600个。这个调整牵涉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需作相应调整,教材需要改写。当一些大学英语教员正在发愁时,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抓加强全国英语教育的工作,正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原计划从初一设置英语课提前到小学3年级,而北京市的“英语课程标准”则从小学1年级便开始。在此以前的讨论中曾出现过不同意见,如桂诗春先生曾就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得失提过意见。又如,如果在小学开设,是1年级为好?3年级为好?4年级为好?如果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组织讨论和实验,并向政府提出建议,我想会更好一些。 至于不少地区出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员倡导他们的教学法,这是喜事。我们需要这些对外语教学无比投入的老师,需要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但在众多教学法中,应提倡百花齐放,最好不要由政府官员定调子,划框框。让一个全国性的外语教育咨询机构事先作些调查,统一思想,似乎更妥。 思考二:英语专业的专业特性不应模糊。一个完整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不应降低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 教育要改革,外语教育也要改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改革的代价不应该抹杀英语专业的固有特性。从80年代中以来,在我国出现了“英语不是一个专业,它仅仅是一个工具”的论点。在这个论点和它各种翻版的左右下,人心惶惶,或是在英语专业内部匆匆办起各种方向,或者是让英语系学生纷纷学习第二专业。 我认为“英语非专业论”和“英语工具论”都是不符合专业目录的,如果英语不是专业,那么首先要否定专业目录;如果专业目录中有,而在实践中要否定它,是不合逻辑的。 我认为“专业”和“工具”是个相对的辩证的观念。譬如说,计算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这是他们的专业,但这些学生也学习大学英语,这时英语是他们的工具。同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各种英语课程,这是他们的专业,但他们也学习计算机原理和操作,这是他们的工具。因此,对历史、中文、政治、经济、数学、物理等专业都存在专业和工具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从后果考虑,如果英语专业消失了,那么,全国大学英语的教师从何而来?如果英语专业消失了,坐在江总书记或朱基总理身后的那些翻译由谁来培养呢?如果英语专业消失了,谁来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翻成中文?谁来把鲁迅的杂文、巴金的小说、曹禺的戏剧翻成英文?想到这些,别人也许不在乎,我总有些后怕。 产生这些原因,除了市场因素造成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外,我们工作中的片面性给人抓了辫子。这就是说我们平时对英语专业的宣传只满足于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使人感觉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大学英语的教学无大差别。其实,英语专业除了基础阶段重点学习听说读写外,它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如英语语言史、语言学、语音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课程,英美文学史、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等文学课程,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等文化课程。 回顾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工作,我总觉得制定计划时确实很少讨论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以至造成外界的误解。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英语专业下设置若干方向,如文学、语言、翻译、文化、经济、新闻、法律、政治等,但究竟要设置多少方向?这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学习了苏联的专业化经验,现在不免有些后悔,专业化把大学通识教育冲掉了,那么今天走比专业化更专的方向道路,是否合适?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与其过早地规定方向,不如搞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实际些。即使让学生选修英语专业课程,教学领导只应规定选修学分数,至于选哪个系的课程,应让学生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去选择,最好不要由系和教研室领导包办代替。 思考三:当前研究生教学和博士生教学是被遗忘了的地带,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应列入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的议事日程。 扩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是教育部的既定方针,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却很少有人过问。 就目前的体制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要是组织专家,论证和审核某些大学是否具备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条件,有时检查一下招生情况,但没有过问具体的教学。 一些学校的研究生院(处)似乎主要抓各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招生、注册、成绩登记、学位答辩和授予等工作,也没有过问具体的教学。 我们不妨从学制谈起。据我了解,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有的一年时间就可以拿到学位,美国两年。我们国家尚未统一,是否有两年的,我不清楚,至少我了解北外是两年半,北大为三年。我希望有关部门专门作些研究。 如同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英语教学研究会很少讨论本科生除听说读写之外的专业课程,特别是高年级课程,这些机构对英语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更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我认为,这应当是这些机构的任务之一。在我印象里,80年代末,原英语组组长胡文仲教授曾与光华出版社合作,召集一些大学的硕士生导师讨论过研究生教材的引进问题。这是唯一的一次。②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用所学外语还是用汉语写好?已故的王佐良先生1981年参加北大第一个硕士生答辩时,曾提过研究生论文不一定用外语写。他认为,研究生的论文主要看观点和文章组织。国外大学的中文系学生便是用母语写的。事过二十年,北京大学评优秀博士论文时,一些评议委员,以看不懂英语为名,把英语系呈报的论文置之一角,令人寒心。因此,这样的问题应该解决。 报考英语专业的博士生是否一定要参加二外考试?有些在语言文学方面成绩突出并有很好科研成果的考生,因二外不及格而被拒之门外。从表面上看,不管哪个专业,凡考生都要考外语(英语专业考二外),听说读写一应俱全,考英语专业博士生的也不应例外。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不公平因素。我们从下表可以发现英语专业考生的二外底子(即所受教育的学时)远远差于其它专业的外语程度(绝大部分是英语)。 英语专业(二外)和非英语专业外语(英语)投入学时对比: 英语专业考生 其它专业考生 初中: (3+3+3)×2=18(英语) (3+3+3)×2=18(英语) 高中: (4+3+4)×2=22(英语) (4+3+4)×2=22(英语) 本科生:12-16(二外) 12-16外语(英语) 小计:12-16(二外) 52-56(英语) 硕士生:4×2=8(二外) 4×2=8(二外) 总计:20-24(二外) 60-64(英语)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到,英语专业学生考研究生只学过12-16学时的外语,但非英语专业学生考外语(即英语)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在中学阶段所投入的40学时。从硕士考博士时,英语专业考生只有20-24学时的底子,而非英语专业考生则有60-64学时。以三分之一的投入去和别的考生拼,英语专业考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二外需更多时间投入,加上岗位责任制的实行,考生无太多时间准备,有的考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不考英语专业的博士生,改考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以至中文、比较文学等专业,这样,这些专业规定的外语便是他们最拿手的英语。可以想象,这些考生,一旦完成学业后,回英语专业任教的为数很少。对英语专业来说,这是人才流失。 博士生培养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尽管教育部在招生上提供了灵活的3项选择:统一分配,定向培养和委托代培,在执行上却是被扭曲的。首先,一些单位对业务上较强,教学有一定水平,或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不太支持他们应考。这些单位可以很快地解决他们的职称问题,或提升他们为系(室)主任,以至院长,就是不愿意他们离校。即使最终同意有些老师报考,又规定只同意报考“定向培养”,对“统一分配”基本上无商量余地,而“委托代培”又借口学校经费有限,无从资助。而那些具有博士点的学校,则明确表示只招“统一分配”考生,“定向培养”不予考虑,而“委托代培”又受名额限制。这样,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失去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显然,这些问题是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但应该由哪些部门来解决?不清楚。 思考四:交际教学法不是外语教学的万应灵药。它有优点,也有缺点。同样,语法教学不应为交际能力差承担责任。当前的趋势是交际教学法正向交际-语法教学法过渡。 有关中国学生交际能力差的批评已有多年。正是这个原因,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大力提倡国际上流行的交际教学法,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交际教学法已成为我国主流教学法,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至外语测试,无不举起交际教学法的大旗。 当我们谈到交际教学法的成就时,也应保持清新的头脑,注意它的不足之处。 交际法鼓励学习者张口,倡导“流利甚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原则,在外语教学的初期和中期有很大作用。其负面效应是它常使学习者产生误解,以为自己说得快,写得快;说得好,写得好。其实不然。中国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言谈和书面作业中暴露很多问题,可学生对老师的指正往往不接受,其理由是他们经常受到外籍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不认为自己说错了,写错了。事实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快说慢不是根本目的,交流正确的信息才是主要的。 从发展方向看,一个语言正确但不流利的学习者,如果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接触,会逐渐趋向流利;但一个语言貌似流利可错误很多的学习者,靠他自己的习得,很难往正确方向发展,因为他已养成有错误而自己仍认为是正确的陋习,对一些错误的表达方式定式化了。没有人指点,或者即使有人指点了但他本人并不认为如此,如何能化不正确为正确呢? 在探讨中国学习者交际能力差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教语言知识,具体说,教语法。其实这个指责是片面的,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我认为,如果说中国学习者交际能力差,这决定于多种因素,如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不同的,在中国听和讲外语的环境有很多限制;采用原汁原味的交际法对老师要求非常高,而现有的老师够格的或有经验的不是很多;中国学生在性格上内向的多于外向的,明明会说也不愿意抢着说。其它因素尚有学习硬件不如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说明,提高交际能力是个综合工程。把语法教学当枪靶子打,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的国外同行对语法教学已经开始端正态度,重新评价。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盛行时,许多人认为语法可以不用教了。若干年后,美国的教育家纷纷向乔姆斯基提问:孩子既然有天赋的内在语法的能力,为什么上学后有如此多的语言错误呢?乔姆斯基把这个问题推给应用语言学家去回答。同一时期,英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曾提出另一种理论,语言是使用过程中提高的,孩子们不必学语法。为此,他们曾编写并推广一本包括一百多个单元的英语教材Language use。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英国学童的语言水平下降了。为此,他们1987年在兰卡斯特召开了对语法教学的作用重新评价的学术研讨会。Halliday,Widdowon, Wilkins, Leech, Candlin等名家都参加了。大家公认,语法教学还是要的,问题是要编写一部使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掌握的语法书。无巧不成书,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于60年代中期。当时的政治气候是砸烂学校,让学生把社会当课堂,通过写大字报、大批判文章来学习语言,其恶果是一代红卫兵的语言水平从总体上说是下降的。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发现,国外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交际法应和语法教学结合,由此产生了交际法向交际-语法教学法的过渡。 结束语:前景辉煌 我在上面谈了一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外语规划,具体说,更多地通过结合专家意见的政府行为解决。尽管如此,我认为中国外语教育这几年来取得了进步,我更认为形势将越来越好,前景灿烂。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国家注意对大中小学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除对现有师资举办各种短训班和出国进修外,每年扩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样,今后的大学将有更多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中学将有更多的老师具有硕士学位,小学老师受过本科教育。 第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将普遍提高。最明显的是教育部正在全国抓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工作。教育部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标准已决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北京等大城市更把英语课程的开设提前至小学一年级。可以设想,假以时日,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考虑大学英语将来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随着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人们将更多地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至网络课程学习英语。人们学习英语可以不必完全依赖教师和课堂教学,较少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最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参加WTO,我们的学习者将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交流,更多地习得英语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