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语是苏门达腊大部分居民的原始语言,同时也是苏门达腊附近各海岛(寥内岛、林加岛、邦加岛、勿里洞岛等)及马来亚、婆罗洲沿海地带普遍流行的语言。
由于马来族从古代起以航海为生,更由于马六甲海峡一向是从西方到东方、从印度到中国的贸易要道,马来语因此遍布太平洋各岛屿,在爪哇、小巽他群他、摩鹿加群岛,都普遍的使用着马来语。马来语在未经正式规定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语之前,事实上早已成为南洋各民族所使用的商业通用语了。
由于马来语分布的地域过于广大,在各地形成各种马来语方言(Logat)。其中最主要的方言是以下五种:
1. 寥内岛及柔佛方言(Logat Riau dan Johor)
2. 巴达维亚(雅加达)方言(Logat Betawi)
3. 米南加保方言(Logat Minangkabau)
4. 北婆罗洲方言(Logat Berunai Utara)
5. 般甲尔方言(Logat Banjar)
除这些方言以外,各地流行的马来语,多少受当地其它语言的影响,而成为地方化,但商业上通用的马来语及印度尼西亚语则以寥内及柔佛的马来语为基准。
除此之外,在城市和港口,由于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及其他外来民族在居民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数量,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马来语,一般称之为码头语(Bahasa Pelabuhan)或市场马来语(Bahasa Melayu Pasar)。码头语或市场马来语中,所包含的语义非常贫乏。语法简单而杂乱,因此一般又称为低级马来语(Bahasa Melayu Rendah),而具有严格的语法规律的纯正马来语,则被称为高级马来语(Bahasa Melayu Tinggi)。
从上面我们知道马来语一向是东方各民族间的一种商业共通语,因此自从一二千年来,马来语中逐渐掺和着一些外国语的语义。其中影响马来语最早的是古代印度语即梵语(Bahasa Sanskerta)。大约从纪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苏门达腊和爪哇的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因此在马来语中,混合了梵语的语义。十四世纪以后,回教势力侵入,使马来语增添了阿拉伯语的语义。再由于商业交通移民的影响,马来语中更吸收了各种东方语言,如爪哇语、汉语、波斯语、泰米尔语等的语义。最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的殖民势力东渐,又增加了马来语中的欧洲语成分。
因此,在现代马来语中,所混合的外来语成分,是相当多的。不过大部分的外来语,因习用已久,已无从辨别。
|